竞争现状分析
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为外资企业占领
国际机器人联合会(IFR)预测,到2014-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。但面对中国庞大的市场,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却很低,长期以来80%-90%的市场份额被国外品牌占据,主要为日本、瑞典、德国、意大利和美国品牌。世界工业机器人四大工业机器人巨头FANUC(发那科)、Yaskawa(安川电机)、KUKA(库卡)和ABB 约占据国内约60%的市场。
图:中国国内工业机器人竞争格局

资料来源:中信建投证券,CVM整理
表: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-整体市场
品牌 |
2012年销售额(百万) |
2012年销售量(台) |
市场占比(%) |
ABB |
578 |
3,900 |
14.4% |
Fanuc |
563 |
3,800 |
14.0% |
YASKAWA |
539 |
3,500 |
13.4% |
KUKA |
501 |
3,200 |
12.5% |
OTC |
198 |
1,800 |
4.9% |
松下 |
26 |
1,600 |
0.7% |
川崎重工 |
86 |
1,000 |
2.1% |
不二越 |
83 |
1,000 |
2.1% |
YAMAHA |
220 |
800 |
5.5% |
爱普生 |
94 |
800 |
2.3% |
COMAU(柯马) |
66 |
800 |
1.6% |
Staubli(史陶比尔) |
246 |
500 |
6.1% |
三菱 |
102 |
500 |
2.5% |
ADEPT(爱德普) |
146 |
400 |
3.6% |
Denso |
110 |
400 |
2.7% |
其他 |
462 |
2,900 |
11.5% |
总计 |
4,019 |
26,900 |
100.0% |
数据来源:睿工业,CVM整理
图: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供应商销售情况及市场占比

数据来源:睿工业,CVM整理
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以系统集成商为主
按照提供产品的差异区分,行业内企业可分类为单元产品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两类。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应用领域广泛,需求千差万别。而机器人商业化的前提是产业化、规模化。单元产品供应商负责生产机器人本体,产品具有较高开放性、标准化程度高,可批量化生产。系统集成商则根据下游客户的需要,将单元产品组成可实现的生产系统,起着供需双方桥梁的作用。
图: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业链结构

资料来源:东兴证券,CVM整理
单元产品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,系统集成商是机器人商业化、大规模普及的关键。从国内产业链来看,机器人单元产品由于技术壁垒较高,处于金字塔顶端,属于卖方市场。系统集成商的壁垒相对较低,与上下游的议价能力较弱,毛利水平不高,但市场规模远大于单元产品。
图:系统集成商与单元产品供应商比较

资料来源:东兴证券,CVM整理
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上,欧、美、日等外资企业在单元产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。目前,中国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多为系统集成商。根据国际经验来看,国内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更接近于美国模式,即以系统集成商为主,单元产品外购或贴牌,为客户提供交钥匙工程。与单元产品的供应商相比,系统集成商还要具有产品设计能力、项目经验,并在对用户行业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,提供可适应各种不同应用领域的标准化、个性化成套装备。 |